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题目描述
【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
材料二 见图
淝水之战形势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再举出两个本册书中学到的和这场战役有共同特点的战役。
(融合篇)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北语”和“正音”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解析
(1)原因: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民族:匈奴。(2)政权:前秦和东晋;特点:以少胜多: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魏主:北魏孝文帝;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4)石窟:龙门石窟。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族灭亡。(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383年的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役;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200年的官渡之战和208年的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改说汉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所指的“北语”是鲜卑语;“正音”是汉语。(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洛阳的石窟是龙门石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相关试题
2916 为提佃环保低碳,单位组织员工集体骑
7954 以下选项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有()。2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震撼演绎了荧屏“打虎拍蝇
第七章学习了三个心理学定律,分别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4日专门就保障国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以下历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阅读下
与他人相处的方法自己摸索就可以知道。()
罐式集装箱发展缓慢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A
企业市场宣传中所承诺的服务与企业实际提供的服
下列评价方法中,可用于寿命期相同的互斥方案选
寒假期间,家住长春的丽丽要和妈妈去杭州旅游,
油漆与皮肤接触会导致( )
镀锌用胶辊辊面质量要求如何?
吴昌硕是下面哪一地方的人:()
控制图中的上下控制界线说明了()
寄往英国航空挂号印刷品一件,重280克,应收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含的物质是()
心脏骤停后必须在()分钟内实施AED电击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