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我国建国后诸多大政方针、国家制度是在全国性代表会议上通过的,

题目描述

【题目】我国建国后诸多大政方针、国家制度是在全国性代表会议上通过的,也是民主集中制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这次会议建立了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材料二中的文件是哪一次会议制定的?根据材料分析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哪一根本政治制度?

材料三:会议(1956年)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无产阶级统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聚焦中共一大到十八大》

(3)材料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其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战的新时期。

——彭树智《世界历史·当代卷》

(4)材料四中“极为重要的会议”是指哪次会议?为什么会说这次会议“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的历史转折”?

材料五: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5)材料五中“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一届全国人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稳定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答对两点即给分)

(1)根据材料一中“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根据“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可知,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根据“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指出我国主要矛盾的会议是中共八大,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根据“1978年12月”、“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战的新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的历史转折”。(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历史意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稳定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答对两点即给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