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九年级(2)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日关系进
题目描述
【题目】某学校九年级(2)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日关系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下面的活动。
材料阅读
问题探究
材料一美、英、日之间特别是美日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虽然极其尖锐,但是当时大战刚刚结束……因此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来解决冲突……因此美国更是急于谋求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限制竞争对手……
——《世界现代史》
(1)材料一认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与日本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美国谋求的“国际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在该会议上,美国通过什么条约成为最大的受益国?该条约有何影响?
材料二1945年5月8日,欧洲的战争就此结束。在太平洋地区,战争还继续了三个月,最终……这种可怕的武器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太平洋地区”战争爆发有何影响?“可怕的武器”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极力稳定日本的经济。
——(岳麓版)《世界历史》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出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70年代日本摆脱向美国一边倒的“追随外交”,提出所谓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把经济力量、外交力量、文化力量等综合的聚集起来……推行大国外交。
——《国际关系史》
(4)材料四这一时期日本有怎样的“经济力量”?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美日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远东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原子弹(3)由对抗转变为扶植; (4)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5)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外交战略;国际环境等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因此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国谋求召开的“国际会议”指的是1921年-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因此《九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九国公约》的签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依据材料“1945年5月8日,欧洲的战争就此结束。在太平洋地区,战争还继续了三个月……这种可怕的武器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因此“可怕的武器”指的是原子弹。(3)材料二的信息反映的是美国和日本是对抗,材料三的信息反映的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极力稳定日本的经济。因此两则材料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对抗转变为扶植。(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外部在美国的扶持下,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在国内日本大量引起世界先进技术;政府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在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日两国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关系,有时对抗,有时合作,这些都是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外交战略;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相关试题
工业生产中细化铸件晶粒的方法有()等答案?
(单选题)现行的队章共()条。
30 . 剩饭、骨头等餐厨垃圾的较好处理方式
(单选题)3岁女孩,发热伴咳嗽,诊断为链球菌
仔细阅读图片,请回答:
伦敦艺展目的是使民众引起对中国抗战之同情?
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是指
某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已经完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
个体工商户成为工业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是(、)
下列选项中加点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述社会服务评估的作用。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
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时遇到任何人暴力阻碍的,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焊缝( )是指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或焊缝金
依据《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
“科学”是由( )对西方语言的翻译。
太平天国于哪一年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