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刘感,岐州凤泉人,后魏司徒丰生孙也。武德①初,以骠骑将军镇泾州。薛仁杲②率众围之。感婴城③拒守,城中粮尽,遂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城垂陷者数矣。长平王李叔良④援兵至,薛仁杲解围而去。感与叔良出战,为贼所擒。薛仁杲复围泾州,令感语城中云:“援军已败,徒守孤城,何益也!宜早出降,以全家室。”感许之。及至城下,大呼曰:“逆贼饥饿,亡在朝夕!秦王⑤率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各宜自勉,以全忠节!”薛仁杲大怒,执感于城边,埋脚至膝,驰骑射杀之,至死声色逾厉。
(注释)
①武德:年号;②薛仁杲:人名gāo;③婴城:绕城;④李叔良:人名;⑤秦王:李世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城垂陷者数矣
②以全家室
③尝与人佣耕
④令感语城中云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薛仁杲率众围之
A. 辍耕之垄上 B. 怅恨久之 C. 杀之以应陈涉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翻译下列句子。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数”:多次,屡次。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C项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都是代词。A动词“去、往”。B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的”。【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借”:即使。“十六七”:十分之六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啖”:吃。“和”:混合、掺和。【4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逆贼饥饿,亡在朝夕!秦王率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各宜自勉,以全忠节”等描写即可归纳出刘感是一位舍生取义、忠于职守、以身报国的英雄。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译文:刘感,岐州凤凰泉人,后来司徒高昌王丰出生的孙子。武德初年,任命骠骑将军镇泾州。薛仁杲率领军队包围了。感谢据城抵抗,城中粮尽,于是把自己骑的马用来分给将士,感一无所吃,只有煮马骨取汁,和木屑吃的。在几次濒临陷落了。长平王李叔良援兵到达,薛仁杲解围而去。刘感和叔良出战,被贼所擒。仁杲又包围了泾州,让刘感告诉城中说:“援军已经失败,徒守孤城,有什么好处呢!应该早点出来投降,以全家人。”感动答应的。到城下,大声说:“逆贼饥饿,逃亡在早晚!秦王率领数十万,四面都集,城中的人不要担心,大家都应该努力学习,以全忠节!”薛仁杲大怒,抓住感在城边,把脚到膝盖,骑马射死了,到死声色更加严厉。
相关试题
9114【标准答案】工作中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下列属于西双版纳优势旅游资源的是()①美丽的
5208 MF-30型万用表表盘上有()条标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是()。
(多选题)下列各项,属于企业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单选题)夏天无来源于()。
28.政治和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法
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
闰管()
卫生行政机关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指派两
剞刀操作的一般要求是()、()、()、()。
新加坡民用航空公司一架客机飞往印度尼西亚途中
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_____
可以利用下述哪一个键产生拷贝全屏幕到剪贴板的
《七绝?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诗:七涉沧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
下面指标中,根据其计算方法,理论上所给出买卖
一般来说,测试系统的灵敏度越高,则其测量范围
面试过程中,总结性地陈述自己的“优势”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