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舞台上,有三个国家异曲同工地演绎了自
题目描述
【题目】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舞台上,有三个国家异曲同工地演绎了自己的精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农奴的反应: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后拿到
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相媲美。我怀着尊敬和感激注视亚历山大二世的画像,向我十岁的儿子尽可能简单地解释这个宣言的本质,祝愿在他的心灵中能够永远刻上3月5日这个日子,以及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的名字。我无法呆在家里,我要到街上走走。人们在这里或那里大声读着声明。我不断听到诸如“自由法令”和“自由”等词汇。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而过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材料三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一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一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竟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材料五 一憧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房子坍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6月林肯的演讲《裂开了的房子》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1861年改革有什么联系?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的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亚洲和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当时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最终通过哪一事件得到了解决?
答案解析
(1)农奴获得自由(2)1861年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4)维护国家统一 美国内战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是农奴获得自由;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1861年改革的联系是:1861年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的变化与明治维新有关,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美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这一问题最终通过美国内战得到了解决;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相关试题
4316【习题】. 乡村振兴“六个要”之一就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答案
140. 设立( )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单选题)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的规律是()
2014年官方通报的大学毕业生达到()
“曹衣出水”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下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
心肺复苏时按压的频率是()答案?
运输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位移)具有( )等特性
变压器改变一次绕组的分接头时,应测量线圈的直
建筑幕墙防火构造的正确技术要求有( )。
中国纪念2019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它的作
过渡型褶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
喷油器的针阀密封不良会造成喷孔()
患者症见: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步履不
苏联模式也经常被叫做()
()用“悲凉之雾”来形容《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