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我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

题目描述

【题目】我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1)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        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        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解析

(1)政策回顾:①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或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2)分析对比:①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合作化(或社会主义改造);②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3)历史认识: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注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注:相关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农业合作化,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政策回顾:①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或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2)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析对比得出:①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合作化(或社会主义改造);②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3)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原则: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注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