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

题目描述

【题目】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来是朦胧一团的“泰西”(西方国家),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来自西洋的“夷”人,是历史上从未碰到过的族类。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洋务派作为晚清各种政治力量中较为开放的集团,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首次将吸收西方文化合法化。19世纪八九十年代,洋务运动从工业发端,逐渐由科技学问推及教育政治乃至思想观念领域,都是“中体西用”思潮推动社会转型嬗变的结果。

——朱建磊(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眸》

材料三  19世纪末,当西方列强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来自东方“蕞尔岛国”的刺刀再次刺痛了晚清帝国的心脏,清延在甲午战争中致命的惨败,把传统士大夫心中残存的自尊磨灭殆尽。于是,一批从传统土大夫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异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怀着“变法维新”的政治理想开始发声。他们不仅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更看到了赖以生产坚船利炮的乃是其政治制度,于是开始从洋务转向维新,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以改造旧体制。

——朱建磊《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眸》

材料四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是“金口玉言”,国家大事只能由他作决断,老百姓被称为“子民”,根本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辛亥革命则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材料五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191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夷狄观念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思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维新派在思想上提出了什么新主张?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五回答,李大钊称颂的、改造世界新纪元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答案解析

(1)西方先进武器(2)中体西用(3)学习西方政治文化(4)辛亥革命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5)俄国十月革命

(1)根据材料一“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可知,中国人夷狄观念动摇的原因是西方先进武器。(2)根据材料二“洋务派作为晚清各种政治力量中较为开放的集团,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首次将吸收西方文化合法化。”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思潮是中体西用。(3)根据材料三“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以改造旧体制。”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维新派在思想上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的主张。(4)根据材料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5)根据材料五“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李大钊称颂的、改造世界新纪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