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8:53:30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

题目描述

【题目】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答案解析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走向陈腐不化。同时,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在此背景下,不少世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批判”就是“破”,“创新”就是“立”。“破”表现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表现为追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进步思想,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为未来资本主义勾画制度蓝图。(3)从材料中“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可以概括总结出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而儒学影响根深蒂固。从材料中“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可以概括总结出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而中国是君神合一。从材料中“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可以概括总结出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而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从材料中“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君者,法之原也”可以概括总结出西方法律来自社会,而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3)西方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中国儒学根深蒂固;西方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君神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自君权;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