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08:35

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世纪之痛”,认真反思这段历史,具有重要

题目描述

【题目】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世纪之痛”,认真反思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举,为消除普通国民对军事扩张的顾虑心理,明治政府诱迫民众信仰“神道”,尊天皇为“活神”,广设神社”,让国民“参拜”。明治政府通过这种精神诱惑,使日本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战前,日本已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并进行了周密准备。

——摘编自唐国东《甲午前后中日国民心理比较》

材料二  甲午战败之后,清廷就开始总结战败原因,诿罪于李鸿章,谓其应负全责拔去其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或指责其它军舰避战遁逃,或批评上峰指挥失当。

——摘编自熊月之《百余年前<中东战纪本末>对甲午战败的反思》

材料三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当局反思战败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反思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举”可知,作者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战争。理由:根据材料“明治政府通过这种精神诱惑,使日本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可知,作者认为日本政府精神诱惑,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根据材料“……战前,日本已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并进行了周密准备”可知,作者认为日本政府在战前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日本政府进行了周密准备。(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清廷就开始总结战败原因,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可知,战后清廷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诿过于朝廷,将领互相推诿。局限性:从清廷、李鸿章以及参战将领对战败原因分析来看,存在互相推诿,或都将战败归罪为当事的个人或少数人的现象。(3)影响:根据材料“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可知,甲午战败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中国有识之士……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可知,甲午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现实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统一、以史为鉴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回答即可。

(1)观点: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战争。理由:日本政府精神诱惑,民众醉心于对外扩张;日本政府在战前对战争进行了充分预估;日本政府进行了周密准备。(2)具体表现:清廷诿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诿过于朝廷;将领互相推诿。局限性:互相推诿,或都将战败归罪为当事的个人或少数人。(3)影响: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现实意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答两点)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