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30 04:57:47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遣成功。世界遗产再添

题目描述

【题目】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遣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完成题。

【1】“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这表明“二十四节气”

①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②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物质文化遗产

④作为传统农耕基准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指南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2】“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是我国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对太阳、气候、土地、水域等因素观察的智慧结晶,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从哲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

②作为真理性认识,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

③作为哲学智慧,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④作为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解析

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真理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非物质”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是两种文化遗产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材料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指南,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