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
题目描述
【题目】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答案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人民当有无限之权’、‘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和“‘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推倒满洲政府,颠覆君主政体’”等信息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第一小问的共同点联系所学知识,从当时社会背景出发,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即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学…中国…尊重爱护本国文化…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新文化系统…”等关键信息可知,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是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联系材料一二所知的民族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并根据材料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是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
(1)共同: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主张: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发展: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
相关试题
【单选题】 某站测验河段河床稳定,测流断面的
3497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和经
【名词解析】 艺术意蕴(学历考试,高等教育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的下一句是?
在文中的①里填一个最适当的词语:
(多选题)资产评估人员在进行信息收集时应当考
小强同学周末一个人在家,做完了作业,刚开始玩
课外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参加人数不受教学
判断: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下列关于秦朝的说法,错误的是( )
5.安全生产“三定原则”:针对安全生产机构设
管线中心定位时可根据地面上已有建筑物进行管线
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 年?
述桥梁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
某黄牛,3岁。最近发现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肚
发现合恩角的航海家是()。
加法模式是假定影响时间数列的四种变动因素是相
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维护
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