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9:56:28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

(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这一思潮的主要表现是要回到过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老子,思想主张分别是提出“克己复礼”和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由材料中“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认识与理解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据此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的作用的角度分析概括儒学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本小题考查考生将近代思想变化与史实联系分析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其探索历程是由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人的“中体西用”思想发展到维新派与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原因: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