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1:20:47

在儒家经典中,关注百姓有较多的体现。

题目描述

【题目】在儒家经典中,关注百姓有较多的体现。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贫弃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耗取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关于民生和统治的认识与先秦儒家的观点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其思想与先秦儒学比有何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答案解析

(1)不同。理由:根据“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贫弃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耗取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得出材料认为耗费民力和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根据所学可知,得出孔子主张“仁”,爱惜民力,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本思想。(2)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强调“大一统”;根据“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得出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得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根据“‘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得出加强了君主专制(或中央集权)统治,但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1)不同。材料认为耗费民力和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孔子主张“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本思想。(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或中央集权)统治,但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