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6:07:5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答案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可知,官吏腐败。根据材料“清朝的军队……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可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根据材料“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可知,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根据材料“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可知,日本侵略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义战(解放中国)。(2)影响: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可知,甲午战败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3)主要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凝聚力指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合作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2)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双半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3)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