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19:58:4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题目描述

【题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政权和B政权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B政权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西部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请列举其中一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可归纳出中原经济发达,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根据“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可归纳出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根据“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可归纳出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由图一中的“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可知,这应是唐朝时期的版图。由图二中国家的边界,外兴安岭、巴勒喀什湖等可知,这是清朝时的版图。依据“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时代,中央王朝很强大,应属于第三种模式。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和亲、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清朝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王朝很强大,也是属于第三种模式。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西部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3)依据材料三“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可以得出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根据“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可以得出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1)原因:中原经济发达,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影响:北魏迁都,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第三种模式; 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3)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