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08:12:32

“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

题目描述

【题目】“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职责:根据材料一“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得出教化百姓;根据材料一“养鳏寡,恤孤穷”得出扶弱济贫;根据材料一“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得出执掌司法。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根据材料一“由进士选”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得出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根据材料二“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得出乡官参与县政。第二小问意图:”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即可得出提倡地方分权的结论。(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根据材料三“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得出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三“量才授任各官”“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根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得出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根据材料三“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依据县情科学治理。整体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古代关于县治实践的相关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涉及考查县治的内容、发展趋势、作用及认识),问题较易,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制度的演变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1)主要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政治意图:提倡地方分权。(3)变化: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借鉴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