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3:47:21

教育反映出时代的社会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间题。

题目描述

【题目】教育反映出时代的社会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间题。

材料一: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西汉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思想禁锢的时代,“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文礼……于是‘喟然叹兴于学’,文化教育开始从沉闷肃杀的氛围中走出来……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长沙文史网《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他的理想中的学校是国人的代表机构,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以天子为代表的政府进行对话的检察机构。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对立,而是通过议政来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从而实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摘自高维英《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且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对于“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教科书、教官、官办最高学府和地方教育系统等方面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影响:依据材料一中“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2)流派: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所以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差别:依据材料二中“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等信息结合朱熹和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方式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两者的差别。(3)特点:依据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等信息从兼顾教育与政治的双重功能、教育体系和受教育对象、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具有议政功用等方面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的特点。

(1)特点:教科书:以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教官: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影响: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3)特点:既是教育机构,又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受教育对象广泛;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具有议政功用。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