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3:44:00

关注人、民生是中外改革家和政治家都注重的。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关注人、民生是中外改革家和政治家都注重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他还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欧洲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及其在近代新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黄宗羲和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

(1)变化:根据“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君主变成人民,根据“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得出从强调统治者敬民、重民、爱民到强调争取人的权利与自由。近代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主张学习西方,倡导主权在民,建立民主政体。同: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得出都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异:根据“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得出黄宗羲推崇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根据“主权在民”“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得出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肯定人权。(2)背景:根据“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根据所学,还可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角度分析解答。重点:根据“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得出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根据“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得出发展生产力。意义:根据“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得出巩固新生的政权。

(1)变化: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君主变成人民,从强调统治者敬民、重民、爱民到强调争取人的权利与自由。近代发展:主张学习西方,倡导主权在民,实行民主选举,建立民主政体。同:都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异:黄宗羲推崇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肯定人权。(2)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