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21:01:38

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

题目描述

【题目】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①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1)根据“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可知《江宁条约》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江宁条约》指的应该是《南京条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为商品输出为主,所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条款应该是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2)根据“中华民国登场了”、“皇帝也有失业的时候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根据材料A、B可知,对辛亥革命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农村中的影响力有限。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建立联合政府追求和平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因此在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之前,“民主”、“和平”成为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在国共的重庆谈判上,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和曙光。(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趋势,材料二反映了反专制的趋势,材料三则反映了追求民主的趋势。所以重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是反侵略、反专制和求民主。

(1)条约:《南京条约》条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事件:①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或者帝制结束)或者君主专制结束②中国民国成立。  评价: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但是辛亥革命对当时农村的现状影响很小。       (3)原因: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4)趋势:反侵略、反专制,求民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