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6:19:38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

题目描述

【题目】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的侧重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分别围绕材料一、二相关信息展开分析和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材料一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角度);材料二指出的是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角度)。关于第二小问,比较简单,即材料二的视角更合理。关于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本问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认识,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遵循的原则,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关于第二小问,结合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等即可

(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原则:全面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实事求是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