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列表格与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表格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同1929年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工业产量、失业人数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28.4%

16.5%

8.4%

37.2%

工业产量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近3000万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2

1

1

1

汽车—总数

12

7

5

5

3

其中载重汽车

11

6

4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应对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指什么?材料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了什么新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呈现的原因是什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两次重大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谈一谈美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解析

(1)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2)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3)实施一五二五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由新经济政策变为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要有机结合;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1933年同1929年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工业产量、失业人数情况表”,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这次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经济大危机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德国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专政。(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应该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3)第一问抓住关键时间“1928-193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苏联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启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经过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为了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1925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由此我们得到的深刻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要有机结合。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