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5:20:19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材料二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  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董仲舒在教育、道德和法治方面的观点和出发点。

 

答案解析

(1)内涵:根据材料一所选《尚书》,孔子、孟子《荀子》等关于民本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君民相依”;君主须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根据材料一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君主以德治民,作用贤人,实行仁政。(2)教育观点:根据材料二中“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教育上的观点是教授儒家经典。教育出发点:根据材料二中“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可得出其教育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君子,教化民众,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秩序。道德观点:根据材料三“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道德观点是强调遵守三纲五常;道德出发点:根据材料四“‘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道德出发点就是要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法治观点:根据材料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等信息可知董仲舒法治观点主要有以刑辅德、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重社会等级等。法治出发点:根据材料四“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法治思想的出发点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教育方面:观点:主张各授儒家经典。出发点:培养具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道德方面:观点:主张遵守三纲五常。出发点: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法治方面:观点:以刑辅德,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重社会等级。出发点: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