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如图所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戮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性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并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铁制工具;牛耕(2)经济措施:奖励耕织。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措施:说汉话;通汉婚。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1)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牛尊”可知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铁制工具、牛耕。(2)第一问据材料二“戮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即商鞅变法在经济上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第二问依据《史记李斯列传》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性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大意是说: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可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以肯定为主,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第一问据材料三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可见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话的措施,据“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可见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与汉族通婚的措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可见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