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秦国变法”的名称。据材料一概括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武帝还大规模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开发。从总的后果看,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发展了。  

——《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白寿彝

(2)材料二中武帝时,哪一事件促进了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开发”?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材料三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3) 从材料三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西藏的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4) 材料四诗歌体现了华夏儿女怎样的情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答案解析

(1)商鞅变法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2)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3)进军和谈判  标志着祖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4)渴望祖国统一   一个中国

(1)由“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可知,秦国变法是指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可知,秦王统一六国的社会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开发的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3)由“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可知,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种办法:进军和谈判。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诗人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在台湾问题上坚持的原则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