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6 18:16:31

近代宪法编修的历史折射了民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宪法编修的历史折射了民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当预备立宪之际,一时未能举宪政之全体而行之,惟有先将宪法规则迅速宣示,使天下咸知法律范围、自由权限,固有万不能稍为侵越者。尝考英、德、日本宪法大恉,首言君权,次言民权……约举大纲,不过百余条。拟请饬下宪政编查馆详细核查,应如何条列宪法规则,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宪法未布,民气嚣张,亟须预防,以杜后患

——摘编自《呈请宣示宪法规则奏折》(1908年1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有哪些历史局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宪法起草小组从1954年1月开始工作,到3月形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宪法草案初稿,共历时两个多月,相比临时约法起草多了一个多月。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270万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156万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6.5万条意见和建议。1954年3月25日起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人们对最高规范的信心与内在认同,并以此为起点确立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基石。

(4)依据材料四,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进步性,在起草过程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解析

(1)由“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可知清末预备立宪中,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只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立宪的目的只是为了安抚人心,不是为了进行真正的变革,由此体现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局限性。(2)综合材料二内容可从国家主权的归属、中央权力的划分、总统的产生方式和总统的权力等几方面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体现。(3)《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新政协会议的召开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4)据“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等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中讨论时间充分、人民参与充分,修订过程也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1)立法官员认为宪法的作用是维护君主专制;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安抚人心,巩固统治。(2)主权在民;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受到很大限制。(3)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新政协会议召开,来自各界代表充分参与讨论。(4)讨论时间充分、人民充分参与、修订过程起到了宪法宣传的效果。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