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4:37:26

15、16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同时出现推陈出新的局面时期。阅读材

题目描述

【题目】15、16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同时出现推陈出新的局面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南宋晚期直至明朝中期,科举取士都以朱熹的经注为标准答案,朱子学唯我独尊。士子们不敢有所超越,缺乏自觉、自由的思想。王守仁对朱熹的学说表示怀疑,希望把人们的思想从圣贤的经书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掀起了思想界的一场革命。此后人才辈出,都以追求思想自由为指归,形成波澜壮阔的自由主义和博爱主义的思潮。美国学者狄百瑞,首先提出上述与众不同的观点,启发人们换一个视角分析阳明心学。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第36条: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第52条:靠赎罪票得救,乃是虚空的,即令教皇的代表,甚或教皇本身,用灵魂来作担保,也是如此。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心学形成的思想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诱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思想的共同特点。

答案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从南宋晚期直至明朝中期,科举取士都以朱熹的经注为标准答案……士子们不敢有所超越,缺乏自觉、自由的思想”可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思想。主张:根据材料“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可知,“心”是衡量是非的标准(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根据材料“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掀起了思想界的一场革命”可知,反对盲目崇拜圣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2)导火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出售“赎罪券”是诱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线。主张:根据材料“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可知,信仰得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理解《圣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繁琐的仪式,主张简化教会礼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认为王权高于教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3)共同特点:根据材料“都以追求思想自由为指归,形成波澜壮阔的自由主义和博爱主义的思潮”并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影响知识可知,王阳明和马丁·路德都挑战正统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知行合一,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强调信仰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两者都追求思想自由,重视个人的主体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而马丁·路德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

(1)背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思想。主张:“心”是衡量是非的标准(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反对盲目崇拜圣贤;“致良知”、“知行合一”。(2)教皇出售“赎罪券”。主张:信仰得救;人人有权阅读、理解《圣经》(或:人人可与上帝直接对话);简化教会礼仪;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3)挑战正统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追求思想自由,重视个人的主体性;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