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

题目描述

【题目】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①也,不用②有鲁与无鲁,足下岂若令众③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④,其余兵足以待天下;齐为⑤胜,其良士选卒以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其见恩德亦其大也。”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战国策》

(注释)①权敌:指势力不相上下。②不用:不在于。③令众:一作“全众”,指保持中立的态度。④殪:杀死。⑤为:假如。

【1】解释加点词语

①齐王患之 (_____)  ②然则子何以吊寡人  (_____)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然则子何以吊寡人”中“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以残年余力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3】翻译句子: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4】在张丐的游说下,鲁君退兵。你赞同鲁君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楚国准备进攻齐国,鲁国亲附楚国,齐王很忧虑此事。张丐说:“臣下请求去鲁国使它中立。”于是为齐国去拜见鲁国国君。鲁康公说:“齐王害怕了吗?”张丐说:“这不是臣下所能知道的事情,臣下是来哀悼您的。”鲁康公说:“为什么哀悼我?”张丐说:“君王的谋划错了。君王不帮助胜利者而去帮助失败者,这是什么缘故?”鲁康公说:“您认为齐、楚两国哪一方能取胜呢?”张丐回答说:“就是鬼也不知道。”鲁康公说:“这样说来,那么您凭什说哀悼寡人?”张丐说:“齐国、楚国势均力敌,不在乎有鲁国还是没有鲁国的帮助。您哪里赶得上保持中立在两国交战之后联合胜利一方啊!如果楚国大胜齐国,楚国的良将精兵一定有很多伤亡,其余的军队完全可以对付天下的侵略者;如果齐国取胜,齐国的良将精兵也会有很大死伤。然而君王率领鲁国的兵众联合战胜的一方,这大概施的恩德也够大了。”鲁康公认为很对,亲自率领军队后退。【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患”在这里是动词,“担忧”的意思。【2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题干中的“以”的意思是“凭借”。A:认为;B:凭借;C:来;D:把。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而”“故”。【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应该围绕“鲁君没有长远眼光”来分析。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