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2:05:30

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简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解析

(1)看法,据材料一“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即可从层层精选、学非所用、缺乏实际能力等方面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2)背景,据材料二“癸卯学制……壬子癸卯学制……壬戊学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体西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方面分别简述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变化的时代背景。(3)关系,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2)时代背景:癸卯学制: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壬子癸卯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壬戊学制: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激发公民意识。(3)关系: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