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标准,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拥护门第”的选官制度及其弊端,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解析
(1)标准:根据“轨德立化”得出以德取人。表现:根据“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得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增加官员的试用程序;根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得出举荐和考试相结合。(2)制度:根据“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得出九品中正制。弊端:根据“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得出限制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使世家大族垄断了选官权。特点:根据“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得出自由报名;根据“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得出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根据“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得出选官范围扩大。(3)特点:根据“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得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根据“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得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智慧:综合材料,可从多角度考察人才、采取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构建完善的官员考察机制等角度分析总结。
(1)标准: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增加官员的试用程序;举荐和考试相结合。(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限制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使世家大族垄断了选官权。特点:自由报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选官范围扩大。(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智慧:多角度考察人才;采取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构建完善的官员考察机制。
相关试题
高危行业,必须严格考核、持资格证上岗的人员是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古诗文名句中,可以提醒我们正确对待挫折的
515、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
诚信的核心是善,因此说些“善意的谎言”并不违
【合理分配促消费
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
工作量的大小和工作消耗的时间长短是工作的(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担保人应当符合下列哪些条
战备教育必须列入阶段政治教育计划,由指导员组
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正确的加热工艺可以提高钢的( )。
水准仪消除视差可通过不断调节()和目镜调焦螺
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投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应
已知某设备寿命期内大修理5次,自上一次大修后
被认为是带动硅谷高速成长的两部发动机是风险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招人需求。那么
本微课中所讲的最简单的C程序中,第一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