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0:34: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材料二: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天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四: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夏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同夏朝相比,秦的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影响。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政体的变动及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大禹到皋陶到益再到启(大禹之子)说明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的产生方式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创新:从材料“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其创新是皇帝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观点:根据材料“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可知,其观点是君权神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君权神授从神学角度为皇权至上提供了理论,有利于当时皇权的加强。(4)变化:根据材料“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可知,其变化是封建帝制的结束,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原因: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政权更替等角度分析其原因。其中,政治制度方面其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思想文化方面其原因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政权更替方面其原因是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

(1)变化: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影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创新: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观点:君权神授。影响:为皇权至上提供了理论,有利于当时皇权的加强。(4)变化:封建帝制的结束,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