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15:16:28

据2018年3月19日选票统计,普京已赢得俄国第四个总统任期

题目描述

【题目】据2018年3月19日选票统计,普京已赢得俄国第四个总统任期,将继续领导俄国人民在世界大国路上前行。阅读下列有关俄国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论1861年改革

材料二:关于余粮收集,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约16kg) 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到1921年3月列宁又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售余粮,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材料三:陆南泉在谈论苏联经济时说:“落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用集中的方式来整合它的资源,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落后地区,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很多弊端和潜在的问题”。

材料四:一幅与苏联有关的漫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关于1861年改革的论述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中列宁对余粮收集态度的变化与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该政策有何重要特点?

(3)苏联的哪种发展模式能印证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认识这一模式带来的影响?

(4)材料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5)从俄国(苏俄、苏联)的发展历程中,你认为它对我国建设与发展有何借鉴?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根据材料一“……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因此,材料一中列宁关于1861年改革的论述不矛盾。因为改革规定农民得到份地需要交纳巨额赎金,所以是掠夺。但改革也使俄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俄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是正确的。(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材料二中列宁对余粮收集态度的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关。其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能印证材料三的观点。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给苏联带来严重弊端。(4)根据材料四“一幅与苏联有关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变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底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因此材料四图片反映的是苏联解体。(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建设与发展要因时改革;改革要适应生产力,要符合国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任2点即可)

(1)不矛盾。因为改革规定农民得到份地需要交纳巨额赎金,所以是掠夺。但改革也使俄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俄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是正确的。(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给苏联带来严重弊端。(4)苏联解体。(5)要因时改革;改革要适应生产力,要符合国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任2点即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