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17:56:03

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惟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最高地位的是国民大会,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国民大会下面是政府,政府又分为考试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这五权分立体现了分权的色彩;其中立法院、行政院和司法院,体现了西方的三权分立的色彩,与中国国情结合变为五权分立,体现了中西结合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从代表的产生层面看,“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可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可知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及条款内容增加总统的权利可知,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2)第一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参会的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等,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第二问,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有政府、党派、团体、工人、宗教等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这体现了人大制度的广泛性特点,有利于集中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通过材料中的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建设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评价: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拨乱时期临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