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1:35:53

历史比较、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比较、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阻止)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法官是按职责办事)。”“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35章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解析

“法制观念”,依据材料一“执之而已矣”、“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孟子认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应放弃权力维护人伦;依据材料二信息“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苏格拉底认为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等角度分析。

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应放弃权力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亲情重于权力)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法律作用突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