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5:15:27

材料一:“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1)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

(3)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答案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一“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可知,要先知后行,“须要实去验而行之”可知行重于知;根据材料二“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可知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根据材料三,“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可知,毛泽东认为,知源于行,服务于行,并受行的检验。第(2)问,依据材料文字“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信仰不笃、奉行不力”、“‘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等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史实可知,朱熹从个人修养论的角度出发;孙中山、毛泽东是从救亡图存,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出发。

(1)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孙中山:知难行易。毛泽东:知源于行,服务于行,并受行的检验。(2)原因: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专制黑暗统治,建设计划受挫; 许多革命党人意志动摇,缺乏坚定信念;几千来知易行难思想的毒害。(3)朱熹:从理学的修养论角度出发(或儒家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出发)。孙中山、毛泽东:从革命救国的政治需要出发。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