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举办新式教育事业,洋务派首先感到的是急需翻译人才,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招收满族学生入馆学习,除学习外文外,还学习汉文。以后又陆续设立了一批以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近代化工业的需要,洋务派举办了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主的各类学堂。洋务派还开办了以建设新式海陆军服务的各类军事学校。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72年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登船放洋。由于风气未开,广大北方地区没有一人入选,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南海、新会一带。…他们在国外刻苦求学、勤勉自励,大多学有所成。归国后,在教育、外交、工会、军事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林文《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评析》

材料三: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举办新式学校的特点,并指出其直接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批留美学生来源的区域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答案解析

(1)特点:学校种类较多;以学习外文和外国科学技术为主。直接目的: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2)特点: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原因:这些地区社会风气相对开化,观念较为开放。(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同等得分)(3)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教学内容:从侧重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目的:为洋务运动服务。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洋务派的新式学校种类较多,其内容大都是以学习外文和外国科学技术为主。其直接目的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进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的省份,特别是广东南海、新会一带”可知,第一批留美学生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社会风气相对开化,观念较为开放。(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可知,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根据“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可知,教学内容方面从侧重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