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国政府的农业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产生了

题目描述

【题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国政府的农业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某校学生收集某些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探究,请您参与其中并帮助解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表

材料三: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7期

材料四:三年“自然灾害”的档案数据显示:1959年全国17个省级地区,有522万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有95.8万人;1960年,全国28个省级地区,有1155万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272万人;1961年,全国各省市有1327万人因饥俄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211.7万人;……

——香港《争鸣》杂志

材料五:我刚到安徽的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指出1921后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什么策略来稳定农产品价格?有何特点?

(4)材料四表明1959年至1961年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除了三年“自然灾害”外,还与当时的哪些事件有关?

(5)据材料五,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6)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各国政策调整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解析

(1)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流域;北民南迁。(2)苏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限额耕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贫穷落后,粮食短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6)农业政策制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解决好农民的关切,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任一点)

(1)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深圳可知,国家的赋税收入主要依靠南方,表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流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北方战乱,北民南迁。(2)第一问依据图表所给信息可知,1921后苏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3)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盲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5)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1977年安徽农村贫穷落后,粮食短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徽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农业政策制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解决好农民的关切,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