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09:14:49

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

题目描述

【题目】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T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増长6.2倍,农业心増长26%。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

材料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済指标最好的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所采取的共同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概括得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依据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等角度分析。(2)“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说明。(3)“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得出:制定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等角度补充。“影响”,依据所学得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4)“共同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的角度说明。

(1)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3)原因:制定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4)共同之处: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