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0:18: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不同。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继承,从“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可以看出继承了传统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继承了孟子性善说;“人人皆有良知”“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可以看出王阳明也重视道德建设;“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则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第二小问发展,材料“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可以看出王阳明与朱熹力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材料“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得出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2)第一问从材料归纳即可,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去概括其相似背景。第二问不同之处可以从两者的阶级属性、思想范畴和社会影响角度去分析。

(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发展: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2)背景:新经济因素(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不同之处:①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