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7:49:37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为了唤醒民族自觉与建构民族认同,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他明确地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9年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孙中山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在此之后,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摘编自徐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

答案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可知作者对西方侵略的强烈愤慨;从材料中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自结自足,强于他国;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即认为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根据材料出处“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可知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作者仍然具有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作者得出导致西方侵略中国的原因是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可知作者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2)进步之处: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为了唤醒民族自觉与建构民族认同”,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可见梁启超民族自觉意识加强,也说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3)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当“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在此背景之下“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可见孙中山主张国内各民族平等(五族平等),而且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相伴而生。(4)作用: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逐渐形成,其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从经济角度来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思想角度来看,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从整个民族国家来看,民族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国家观念的形成。

(1)观点:对西方侵略的强烈愤慨;中国幅员辽阔、自结自足,强于他国;认为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西学的传播。(2)进步之处:民族自觉意识加强;中华民族观念形成。(3)中华民族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平等(五族平等);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相伴而生。(4)作用: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启蒙,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国家观念的形成。(答出其中任意3点)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