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识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识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令舰队躲进海港,日军趁机获得制海权……第二年,军队战败,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材料中所给的“甲午”指的是哪一年?请分别写出牺牲在黄海海战和山东半岛上的民族英雄。

(2)马关是中国人的伤心之地,与此相关的条约中与以往不同的新内容是什么?写出被在此条约中日本割走的领土。

(3)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答案解析

(1)1894年。邓世昌、丁汝昌。(2)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有后半句即可适当得分)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发动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材料中所给的“甲午”指的是1894年。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人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它是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一种手段,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深入到了资本输出这一阶段。这项规定也标志着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合法化。(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