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是影

题目描述

【题目】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是影响中外交往方式的主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材料三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中国历史十五讲》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请列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两个具体事例。

(2)据材料二,图一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是什么?图二海陆交通的畅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壮举发生在哪一年间?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限制贸易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这一政策带来了怎样的“消极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外交往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市舶司;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3)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4)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往活跃。中日交流非常频繁,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10多年,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印交往作出了贡献。(2)依据材料二“图一宋代海外贸易图”,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图二元朝通交通路线图”,结合课本所学,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根据元朝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3)依据材料三“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摘自“《明史•郑和传》”可知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结合课本所学,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首领赠送物品,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获得无数财富。(4)依据材料四“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推行了近两百年,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依据前面的材料,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宋朝、元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元朝政府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明朝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于世界,由此可知影响中外交往方式的主要因素: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