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

(2)牺牲玉帛____

(3)公令疏军而去之____

(4)夫信,民之所庇也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3】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①______”和鲁庄公的“②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4】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①______,乙文写的是②______。

【5】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①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②______”这一句。

答案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2)句意: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3)句意: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去:离开、离去。(4)句意: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1)重点词语:“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句子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2)重点词语:“伐:讨伐。令:限令。”句意: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3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曹刿对他的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的特点是远谋,鲁庄公的特点是鄙。【4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主要讲了战争之前的准备,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而乙文主要描写了战争的过程,也体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5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甲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及【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及“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都体现了“信”这一点,由此可知“信”的重要性,故可知“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