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9:04: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熟练掌握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语境进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之: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金银财宝等财物。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之:代词,偏正结构,“……的”之意。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翻译成“但是”;第二个“而”连词,可以理解为顺承或者无意义。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和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记学过的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有能够利用具体语言环境推断没有学过的实词的含义及用法。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错误,正确解释是极言细微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正确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正确④呕哑:难听的音乐;——正确  “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行》)⑤独夫:孤单的人;——错误,正确解释是代指残暴的君主,指秦始皇。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正确⑦楚人:指刘邦;——错误,正确答案是项羽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目,要正确理解文本句子,全面把握文本内容,进而对四个句子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正确的选项。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对“可怜”理解有误,“可怜”不是同情、怜悯的意思,而是“可惜”之意,“可怜焦土”的意思是“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变成了一片焦土”。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此类题目注意文言知识点的把握,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都是关键点。(1)磷磷:形容梁柱上的钉头多,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     参差:长短不一。多于在庾之粟粒: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多于周身之帛缕: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2)暇:空暇。  自哀:宾语前置,“哀自,哀悼自己,为自己哀悼”。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判断,需要长期积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根据字形推断词义,结构推断法,根据语法推断词义,联想推断法(联系学过的课文)。翻译句子,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标准,“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