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5:00:4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

题目描述

【题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二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义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据材料二,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答案解析

(1)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所以从材料一中的“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这一信息进行分析概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主旨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关键把握生产队作为一个最基层生产经营主体,它具有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拥有主要生产资料归,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上述实际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内容,给予生产队的自主权,恢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3)主要内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二中的“生产责任制”、“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等信息可以知道,其内容是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改革与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角度思考作答。

(1)原因: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消灭私有制,仍然有两极分化的危险。(2)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左倾错误造成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3)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点: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4)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