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30 09:02:01

2016年l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

题目描述

【题目】2016年l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农耕文明代表性符号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走进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也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⑴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成功人遗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侯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认识成果。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是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丰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节”才能祥和,我们的“气”

才能顺畅。

(2)结合材料并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节”祥和、“气”顺畅。

 

答案解析

此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背景材料,分别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规律的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相关知识。(1)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此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设问要求分析“二十四节气”成功人遗的文化意义,属于意义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能激发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2)此题考查规律的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相关知识。规律的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并运用规律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设问要求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节”祥和、“气”顺畅,属于措施类的主观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应找出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性。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顺自然而为,反对逆白然而行。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1)①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能激发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应找出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性。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顺自然而为,反对逆白然而行。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