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42:24

近代中国迎来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迎来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中的哪一场战役,并结合材料总结这场战争为什么失败。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政治制度“真实发生相当作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意味”的历史理解?

(3)材料三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

(1)战役:依据材料一“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可知是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依据材料一“兵舰既弱”可知敌强我弱;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依据材料“军士露刃挟汝昌”可知将士贪生怕死;依据材料“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可知主帅指挥不力;依据材料一“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可知洋员鼓动投降;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腐朽统治。(2)注意:依据材料二“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可知与传统相融合;依据材料二“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可知与人事相配合。理解: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辛亥革命政治思想功绩以及局限性回答。(3)新道路:依据材料三出处时间“1928年”可知是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敌强我弱;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注意:与传统相融合;与人事相配合。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新道路: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