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6:23:2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阅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方面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主要内容。在“学为圣人”问题上朱熹与王阳明的主张有哪些区别?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分别从其内容及目的进行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可知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成为圣人须致良知。二问结合所学从天理人欲论及求理的方法论进行回答。(3)根据材料一“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及材料二“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可知二者均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 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及材料二“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从教育对象进行分析。(4)结合所学从当今社会道德修养、风气、社会稳定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1)教育内容:儒家经典;目的:培养具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2)内容:人人都有良知;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区别: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异: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众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