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不管变法者结局如何,总是以推动历史

题目描述

【题目】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不管变法者结局如何,总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居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受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惰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下面对变法的两种不同评价,也都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欢喜、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家丰衣足食。“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者。”

(1)结合材料一或者所学知识指出,秦国百姓因为变法的哪一条措施而高兴?秦室贵戚因为哪一条措施而怨恨?

(2)你对商鞅变法有何基本评价?

材料二

鲜卑族

改为汉姓

拓跋

拔拔

长孙

达溪

乙旃

叔孙

丘穆棱

步六孤

独孤

勿忸于

 

 

(3)依据材料二,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

(1)高兴: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怨恨: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评价:商鞅变法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目的:使鲜卑民族汉化。(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受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惰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依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体现了奖励军功的政策,有利于提高百姓的政治地位。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可见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容易遭到他们的嫉恨。(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因此实现富国强兵,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依据材料二“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 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见孝文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改变北魏落后状态,使鲜卑民族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4)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