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6 18:17:33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

题目描述

【题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 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代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任地方行政首长,则是更大毛病。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录

材料二 行中书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划分采用“犬牙相入”法,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整个形胜之地。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的任务。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遇事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地方行政则不如汉”的具体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

(1)根据所学,可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经历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说明西汉中央集权加强。根据“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任地方行政首长,则是更大毛病”,结合所学得出唐朝在地方设置总揽地方权力的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2)特点: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地域广阔;根据“行中书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得出权大而不专;根据“行省划分采用‘犬牙相入’法”得出采用“犬牙相入”法划分;根据“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得出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官府。作用:根据“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得出密切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还可从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现代中国省制形成奠定基础等角度回答。

(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经历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后,中央集权加强。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总揽地方权力的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2)特点:行省地域广阔;权大而不专(或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采用“犬牙相入”法划分;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官府。作用:密切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分区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现代中国省制形成奠定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