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13:59:28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狄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二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得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存国粹的例子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

(1)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